(网经社讯)导读:5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了《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高佣金、抽成、推广费是否将成过去,商家迎来“救星”?对此,“一带一路”TOP10影响力社会智库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组织13位专家给予解读(详见网经社独家策划专题:https://www.100ec.cn/zt/wjszp)。
对此,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以军表示:
1、背景与意义
(一)出台背景
多年来,包括电商、外卖、打车等平台,虽然成为成为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力量,不合理行为屡遭诟病,加之法律原则性规定对平台经济缺乏约束,“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乱象频发,亟需通过规范行为引导平台经济环境回归商业本质,保障中小商户生存空间。
《合规指南》的出台是现有法律法规的细化延伸,是为了指导平台企业加强收费行为的合规管理,推动平台收费公平、合法、诚信,从而实现上述积极影响,是对平台收费原则、禁止行为、自律规范等手段。
(二)出台意义
1.现实意义。《合规指南》是规范平台收费行为、降低平台内经营者负担、促进平台经济有序竞争,通过规范收费,平台企业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提高运营效率。推动建立基于诚信和互惠的平台生态,避免消费者因平台垄断行为承担隐性成本,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整个平台经济生态系统的繁荣。根据网经社的测算,规范收费可以显著降低平台企业的综合成本预计可降低15-20%。这一举措将释放万亿级的市场活力。
2. 社会意义。《合规指南》倡导灵活定价策略、减免扶持中小商户,有助于缓解平台内经营者成本压力,吸纳大量灵活就业人员,直接关系2亿灵活就业群体的生存质量,规范化平台收费可间接稳定就业市场,推动平台收费透明化、标准化,强化合规自律要求,明确平台主体责任,促进平台经济有序竞争。根据网经社的测算,外卖骑手可减少超过15%抽成成本,网约车司机每月增收800-1500元。
3. 政治意义。《合规指南》是构建“常态化监管+长效化机制”的重要一环,体现政府对新兴业态“包容审慎”到“规范发展”的治理思路转变。通过细化法规提升执法可操作性,强化法治化监管能力,规范平台经济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为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制度支撑。
2、行业透视
(一)平台盈利模式依赖高额抽成
多数平台收取佣金、推广费、技术服务费等综合费用,外卖配送、直播电商等抽成比例达20%-30%。其中大型电商平台佣金率3-5%+软件服务费,然而个别电商平台虽然仅收1-2%交易费但确依赖千亿补贴;某团外卖平台抽成20-26%含技术服务费,某么外卖平台施差异化费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群体收入中约30%需用于平台服务费及装备支出,某出行平台含司机补贴分摊的抽成比例约27%,某专车平台达到28%;跨境电商平台佣金5-8%叠加物流保险捆绑销售。
3、平台高额罚款造成经营压力
优化“仅退款”。主流电商平台同步优化“仅退款”,将退不退款,直接交给商家处理,沟通事项转移给了商家,但同步转移了售后沟通成本与争议处理压力,对中小商户的客服响应能力、品控管理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构成系统性考验。
平台高额罚款。平台罚款主要集中在违规操作、商品重量问题、服务质量问题上,平台有权根据其制定的规则对违规商家进行罚款,延迟发货扣款500元/次、差评罚款200元/条、取消订单扣款50元、知识产权违规罚金等比比皆是,但必须确保这些规则的合法性和透明度。当然平台不得利用协议或规则对商家的交易施加不合理的限制或附加不合理条件,也不得向商家收取不合理的费用。平台应当明确收费规则,确保商家能够清楚了解每一项费用的来源和计算方式,避免模糊不清的收费项目。
发展的困境。受到流量成本的高涨,某美妆品牌在天猫平台获客成本3年间增长400%,ROI跌破盈亏平衡点;餐饮商户陷入"平台依赖-高额抽成-降价竞争"恶性循环,行业整体面亏损;头部平台毛利普遍过高,甚至高于传统零售业,中小商户的利润率由一直被压缩,盈利健康度一度下调。
3、平台可持续发展受双重挤压
平台收费结构混乱。平台增量空间显得局促,增速放缓却是现实,平台仍然焦虑,但是商家更是难以从容。资本市场对对平台的期待越高,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平台背负的压力也越大,慢慢趋向平缓的业务拓展,利润的提升势必是要从用户也就是中小商家入手,一度狂奔的平台,如果让中小商家看不到希望,享受不到好处,平台的生态则出现不健康的状态,一些平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免优质商家的交易手续费,但是巧立名目的收费项目数不胜数,平台利用技术服务费、推广费、优惠券、售后补偿等规则隐形扣费商家的现象屡见不鲜,搜索排名费/直通车(CPC)、时段加价/距离补贴、调度费/高峰溢价、货币转换费/海外仓存储费,让不少身处其中的商家们愤怒不已。
隐形成本难以诉说。某生鲜平台利用动态定价系统,在特殊时段将佣金率从15%瞬间提升至45%;社区团购平台普遍设置7-15天结算周期,形成数亿资金池进行金融套利;还有某电商平台强制要求商户购买“数据魔方”服务,年费高达5万元/品类。这种算法定价、资金截留、数据霸权,更是给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带来更多不可预测的成本。
4、系统治理路径
升级监管手段。通过社会组织设定行业基准费率区间建议,借助第三方评价机构来进行研判,明确区间的范围,推行“基础服务费+增值服务”双轨制;另外,通过市场监管行政执法部门要求平台披露算法逻辑,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禁止捆绑销售核心服务,对违反规定的平台,从纳入负面清单,在全国推动社会福利和企业相关申报等等于于负面清单挂钩。
平台责任重构。倡议头部平台制定降费路线,并按照交易额的一定份额设立平台生态基金,用于支持中小商户的学习、再教育、发展支持、创业扶持等,重点还是要取消技术使用的捆绑销售。降低用户对工具使用的成本,推动生态反哺机制。
提升商务能力。依托行业协会建立跨平台商户能力提升机制,持商户入驻3家以上竞争性平台,破解单一渠道依赖,可以有组织有程序的进行议价、采购、优惠率等交涉和协调,同时,对平台经济行为进行双方沟通协调,并确立协商制度。引入相关技术,固化交易证据,确保证据链的法律效力。
5、违法违规分析
一些互联网平台经营者却滥用其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无正当理由地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仅能与指定经营者交易”的方式,谋取不正当利益。阿里巴巴集团“二选一”案、美团“二选一”拼多多“百亿补贴”纠纷案备受媒体关注。
另外,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在2024年11月启动的“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中,明确将“禁止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列为核心任务,但这一乱象仍因技术隐蔽性和法律模糊性难以根治。截止到2025年4月消费保平台共收到1357件“大数据杀熟”相关投诉案件!在线旅游平台(占比50.48%)、电商平台(占比21.22%)、网络游戏(占比12.09%),在直播间购物时遭遇“大数据杀熟”更是屡见不鲜。
6、意见与建议
这份《合规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平台经济治理进入“精准施策”新阶段。唯有构建政府有效监管、平台主动担当、商户自我革新、社会协同监督的四维治理体系。
通过行业组织设立平台经济创新联盟,协助政府开发智能合约自动核查收费合规系统,构建商户数字资产登记体系,明确平台数据使用权边界,注重优化审核机制、强化用户沟通、保障数据权益、公平合法收费以平衡商业目标与用户权益,推动生态的数字治理。
专家介绍:现任浙江青年创业导师、浙江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浙商总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消保委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专家。曾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会副秘书长、浙江省机电行业协会副会长、阿里巴巴活水计划学者、阿里研究院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天下网商》资深记者兼《天下网商·网商汇》负责人、淘宝大学讲师、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副秘书长、“电商发布”负责人。
【小贴士】
针对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了《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征求意见稿)》,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www.315.100ec.cn)启动平台“高佣金”“乱收费”调查行动,通过发布快评、投诉受理、滚动曝光、专题聚焦、密集播报、媒体联动、律师咨询、纠纷调解、典型通报、商家调查等方式,关注平台收费乱象。欢迎商家在线投诉爆料。调查的平台包括:
1、网络购物平台: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唯品会、小红书、抖音电商、快手电商、得物、苏宁易购等;
2、网络订票平台:携程、去哪儿、飞猪、同程艺龙、大麦网、淘票票、猫眼等;
3、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首汽约车、曹操出行、T3出行等;
4、外卖平台: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等;
5、即时配送:达达快送、美团配送、蜂鸟配送、顺丰同城、UU跑腿、宅急送等;
6、维修平台:啄木鸟家庭维修、鲁班到家、万师傅等。
国内知名网络消费纠纷调解平台“电诉宝”(315.100EC.CN)运行10余年来,与全国近千家网络消费平台建立对接,影响1亿+网络消费用户,新系统实现一键投诉、24h在线、自助维权、同步直达、实时处理、进度查询、评价体系、法律求助、大数据分析等诸多功能。目前,平台“绿色通道”服务向广大网络消费平台开放,平台可自主申请入驻,实时受理、反馈和查询用户满意度评价。为了更好地营造公开、透明、健康的网络消费投诉环境,“电诉宝”公开版已正式上线,新增用户投诉实时受理动态、月度平台投诉量TOP10、热点投诉地区、投诉榜(依据投诉量排行)等模块,让投诉过程透明化,一手掌握信息动态。
如果您有遇到相关被平台欺诈等问题,欢迎加入“商家维权群”(如果群已满请加微信wjs002095a)。